【摘要】目的 探讨认知行为疗法对焦虑症的治疗作用。方法 将我院收治的100例焦虑症患者随机分为两组,每组50例,其中对照组采取常规治疗,观察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应用认知行为疗法治疗,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。结果 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2.00%,对照组为72.00%,观察组明显高于对照组,两组比较差异显著(P<0.01);观察组复发率为6.00%,对照组为26.00%,观察组明显少于对照组,两组比较差异显著(P<0.01);两组患者治疗6周后,躯体化、强迫、抑郁、焦虑、人际关系、精神病性与其他项评分均显著低于治疗前(P<0.01),但观察组降低更明显(P<0.01)。结论 认知行为疗法治疗焦虑症疗效显著,值得临床推广应用。 【关键词】认知行为疗法 焦虑症 疗效 【中图分类号】R4 【文献标识码】A 【文章编号】1671-8801(2014)011- 0035-02 焦虑症为一种常见的心理疾病,目前对其治疗多局限于药物,但远期疗效欠佳,不良反应多。认知行为疗法包括认知重建疗法与焦虑控制训练,通过奖赏或处罚,强化或弱化某种行为,帮助消除与建立某种行为的方法,纠正患者对焦虑的错误认知,缓解患者躯体症状[1]。本研究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应用认知行为疗法疗效满意,现分析报告如下。 1 资料与方法 1.1 一般资料 将2011年1月~2014年5月来我院就诊的100例焦虑症患者随机分为两组,每组50例。所有患者均符合中国精神障碍分类与诊断标准(第3版)(CCMD-3)焦虑症的诊断标准。其中观察组男27例,女23例,年龄18~58岁,平均(34.2±6.7)岁,病程0.5~9年,平均病程(2.75±0.63)年;对照组男29例,女21例,年龄18~59岁,平均(34.5±6.3)岁,病程0.5~10年,平均病程(2.71±0.69)年。排除严重躯体性疾病者、脑器质性疾病者、其他神经症等继发性焦虑症患者、有药物或酒精滥用史者、妊娠或哺乳期妇女。两组患者在性别、年龄、病程等方面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,(P>0.05),具有临床可比性。 1.2 方法 两组患者均常规口服艾司西酞普兰,起始剂量10mg/d,维持剂量不超过20mg/d,并根据病情在2周内逐步调整剂量。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应用认知行为疗法:由1名认知行为训练心理咨询师与1名主管护师组成认知干预小组,医护人员要与患者建立起相互信任的医患、护患关系,核心期刊目录2014多倾听患者的诉说,了解其心理,态度平和诚恳。认知行为干预小组开始对观察组进行认知重建与焦虑控制训练,通过健康教育方式让患者了解焦虑症的临床特点与心理社会因素,让患者认识到自身的心理状态,从中找出负性思维,使其认识到这些不合理信念或想法是自身不良情绪与行为的诱因,逐步修正这些不合理的信念与思维。同时接受合理的观念,能用正确合理的思维模式去认知、评价周围的事物[2]。同时教会患者使用放松技术进行呼吸和肌肉放松训练。2次/周,40~60min/次,共治疗6周。 1.3 疗效评定 临床疗效按HAMA评分减分率为标准进行[3],痊愈:临床症状及体征完全消失,HAMA减分率≥80%;显效:临床症状及体征基本消失或大部分消失,HAMA减分率50%~80%;进步:临床症状及体征有所改善,HAMA减分率30%~50%;无效:临床症状及体征无改善或加重,HAMA减分率<30%。总有效率=(治愈+显效+有效)/总病例×100%。采用国际通用的症状自评量表(SCL-90)记录焦虑症患者入院时与治疗6周后SCL-90各项因子得分,包括躯体化、强迫、抑郁、焦虑、人际关系、敌对、偏执、恐怖、精神病性与其他,共计10项。 1.4 统计分析 应用统计学软件Spss13.0处理数据,计量资料采取t检验,计数资料采取x2检验,显著性水平σ=0.05。 |